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

1招活絡肺經、刺激防感冒穴位,自動增強抵抗力

1招活絡肺經、刺激防感冒穴位,自動增強抵抗力

早安健康
3月9日週三 下午12:00





【早安健康/張維庭編譯】近期全台受到強烈流感病毒肆虐,為了預防感冒,漱口、洗手戴口罩,服用營養食品與食補,有各式各樣的預防對策。除此之外,還可以透過結合運動與穴道的簡單動作,刺激中府穴與經絡,主動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打造不容易感冒的身體!

著有《立即見效!骨骼伸展療法》等多本著作的專業理療師久永陽介指出,免疫力低落的身體要戰勝病毒,「熱」是關鍵。因此感冒初期時,身體才會出現發熱症狀。所以有時感覺有點感冒症狀,會發現稍微做了點運動活動身子就痊癒了。

「熱」能戰勝病毒 推牆運動刺激中府穴,活絡肺部經絡

身體狀況好時,體溫上升,免疫力與抵抗力都會急速提高,變成不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的狀態。平時可做簡單的推牆運動,結合穴道與經絡,讓預防感冒的效果更佳。推牆運動可對應到中醫裡與感冒有很深關聯的中府穴,以及可活絡肺部經絡的胸與手腕。

胸部的上緣外側,具有與感冒相關的「中府」穴,而手腕則有與感冒相對應的氣道經絡,只要強化這個部分,就有助於預防感冒,還可以伸展骨骼。

《推牆運動這樣做》

推牆
STEP1.站在牆壁前,以手撐著牆,身體呈現前傾狀,將手腕直直伸展。

推牆運動
STEP2.慢慢地彎曲,一邊意識到胸部與手腕的肌肉一邊使力。

推牆運動
STEP3.雙手在背後交疊,手掌向下伸展,臉朝上仰。

推牆運動
STEP4.伸展狀態下進行3回深呼吸,連續三次。可伸展到胸口、手腕的肌肉,並且活絡肩膀關節,讓胸口打開,使呼吸變得輕鬆。

身體疲憊、體力下降時,進行這個運動特別可以看到效果。每天持續進行,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增強抵抗力,可讓罹患感冒的機率大幅降低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秋季按穴養生 潤肺防感冒

  肺乃清虛之髒,性喜清肅而其氣主降。自然界中,秋季氣候清肅,天高氣爽,空氣明潤。肺氣與秋氣相通應,秋季養肺最當時。
  中醫認為,燥易傷肺。因而「肺燥」是秋季就醫時患者聽到的最多的名詞。在乾燥的氣候環境中,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津虧液少的「乾燥症」。比如,肺髒受傷,多有咳嗽,秋之咳嗽,常為乾咳無痰或膠痰難咯,謂之「燥咳」。鼻乃肺之竅,鼻乾燥或鼻衄於立秋之後尤為常見。喉、咽也是肺之門戶和肺氣之通道,秋燥所襲,往往會導致咽乾、口燥、音啞等不適。肺又外合皮毛,秋季出現的皮膚乾澀、皸裂,甚至毛髮不榮,都和秋燥有關。此外,肺與大腸還互為表裏,肺燥下移於大腸,腸燥則便秘。
  潤燥養肺四要穴
  秋季天高氣爽,空氣乾燥,人體髒腑陰津常虧,再加上秋天氣候多變、日夜溫差比較大。一旦起居不慎或體質虛弱,最容易導致燥邪乘虛侵入而發病。
  中醫學裏將秋燥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,初秋多發生溫燥,深秋多見涼燥,因此在選擇養生穴時是有所區別的。
  初秋溫燥宜選魚際、曲池、迎香穴 初秋主要以溫燥為主,主要表現為發熱微惡寒、頭痛、乾咳痰黏稠、咳痰困難、鼻咽乾燥、咽喉疼痛、口渴喜歡喝冷飲、咳嗽時胸悶痛或痰中帶血,舌紅苔白津少,脈浮數。這時可以選擇雙側的魚際穴、曲池穴、迎香穴來按摩,以滋養肺氣。
  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。屈肘成直角,肘橫紋外端凹陷中便是此穴。一切外感病均可應用此穴,具有很好的清熱洩火作用。宜在每天陽氣最盛的中午1~3點按揉兩側曲池穴2分鍾。需要注意的是,按此穴容易造成流產,因此孕婦應禁用。
 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,當鼻唇溝中。按摩迎香穴不僅可以防止鼻炎的復發,預防傷風感冒,還可以為鼻子美容。按摩時,用雙食指指尖揉動鼻孔兩側的迎香穴,每次200下。搓揉的手法不可過於輕柔,以能忍受為宜。
  深秋涼燥宜選魚際、迎香、合谷穴 深秋主要以涼燥為主,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、四肢酸痛、口咽鼻乾燥、鼻塞流涕、喉嚨發癢、乾咳少痰或咳痰難出、胸悶不暢,舌苔白少津,脈浮滑。每天堅持按揉魚際穴、迎香穴、合谷穴,以還肺一片清涼。
  每天早上作潤肺養生可按揉兩側迎香穴,直至鼻內濕潤,全天不定時按揉兩側合谷穴和魚際穴,每次每穴按摩3分鍾。
  常按迎香魚際通竅防感冒
  中醫認為鼻為肺之竅,是呼吸道與外界相通的門戶,從功能上說,鼻既是呼吸道的出入口,同時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、灰塵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線,因此健鼻護鼻顯得格外重要,採用按摩的方法不僅促使黏膜的分泌增加,保持鼻腔濕潤,使鼻道暢通,而且有治療鼻炎,預防感冒的作用。
  具體來說以按揉迎香穴為主,迎香穴是體表的感風之處,也是停風之處,治風之穴,經常按壓可使氣血暢通,增強抵抗病菌的能力。以點按手法為主,可以用兩隻手的食指同時按壓兩側的迎香穴,按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向分別按壓幾十次,力度以感覺到微微酸脹感向額面放射為佳。
  把手掌伸出來找到大魚際這個位置(手掌正面拇指根部),這裏正好是肺經經過的地方,大魚際有一個穴位就叫魚際,它是洩肺熱的穴位,咳嗽、痰黃、咽痛都以此調節。先把兩手魚際一起搓,搓熱了之後搓迎香穴和上迎香穴,3分鍾後可使鼻子通氣。其原理是通過熱力滲透到穴位裏,讓這兩穴通暢起來,鼻竅就通了。





秋季按穴養生 潤肺防感冒

秋天多燥氣 養肺必按4個穴道

──【秋季養肺這樣做】專題

(關鍵字: 陳旺全 , 合谷穴 , 三陰交穴 , 秋天養肺 , 燥氣
這幾天天氣轉涼,不少人才感覺到秋天真的來了,而秋天是季節轉換的時候,氣溫仍不穩定,許多人容易呼吸不順、或出現氣管症狀,中醫師指出,因秋天乾燥度提升,易傷肺,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秋天發作,所以中醫強調秋季養肺,可多吃白色食物如川貝、山藥,平時也可多按保健穴道提升免疫力。
肺功能不僅影響呼吸道疾病,還關係到肺循環、體循環。
肺功能不僅影響呼吸道疾病,還關係到肺循環、體循環。

中醫師陳旺全表示,許多人會在秋天感到口乾舌燥、呼吸不順,是因肺部受燥氣影響所致,不僅口、鼻不舒服,連皮膚也乾癢,在中醫觀點中,肺除了呼吸功能外,還包含體外的防禦力、體內免疫力、水分代謝、呼吸道等等,所以肺功能不僅影響呼吸道疾病,還關係到肺循環、體循環。
秋天多「燥氣」,而在中醫裡,身體器官對應五行,肺屬於金、脾胃屬於土,土能生金,所以養肺也要調理脾胃,因脾胃功能健全,才可吸收食物營養、免疫系統功能維持好,身體不容易出毛病,肺部問題也可一起說掰掰,飲食方面可多吃百合、蓮子、芡實等養肺潤喉食品,平時也要多運動,維持身體免疫力,陳旺全中醫師也推薦4保健穴道。
養肺4穴道
曲池穴
位置:肘關節彎曲成直角,在肘橫紋的外側頭凹陷處。
功效:曲池穴排毒功能強,可清熱瀉火,對免疫力異常引起的過敏性疾病也有療效,能誘發干擾素,提高抗病能力,但此穴容易造成流產、孕婦禁用。
曲池穴排毒功能強,可清熱瀉火,對免疫力異常引起的過敏性疾病也有療效。(攝影/楊伯康)
曲池穴排毒功能強,可清熱瀉火,對免疫力異常引起的過敏性疾病也有療效。(攝影/楊伯康)

合谷穴
位置:在手大拇指與食指相會凹陷處。
功效:合谷穴可疏通血氣、散風邪、退熱消炎、治療鼻過敏,可緩解秋燥症狀相關咳嗽;頭痛或經痛時也可按合谷穴止痛,還可調理腸胃、鎮靜神經。
合谷穴可疏通血氣、散風邪、退熱消炎。(攝影/楊伯康)
合谷穴可疏通血氣、散風邪、退熱消炎。(攝影/楊伯康)

三陰交穴
位置:在腳踝內的最高點往上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。
功效:三陰交穴可調治脾胃虛弱,消化不良,排除體內濕氣、濁氣、毒素,舒緩過敏症狀,女性月經不調,也可按此穴。
三陰交穴可調治脾胃虛弱,消化不良,排除體內濕氣、濁氣、毒素。(攝影/楊伯康)
三陰交穴可調治脾胃虛弱,消化不良,排除體內濕氣、濁氣、毒素。(攝影/楊伯康)

足三里穴
位置:正坐,讓大腿、小腿成直角,將四指併攏放在膝蓋外側凹陷處正下方,小指下方與小腿骨外側交界的凹陷處。
功效:足三里穴可補脾健胃,促進吸收,增強免疫力,可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
足三里穴可補脾健胃,促進吸收,增強免疫力。(攝影/楊伯康)
足三里穴可補脾健胃,促進吸收,增強免疫力。(攝影/楊伯康)

【中醫師小叮嚀】:
陳旺全中醫師提醒,想要呼吸通暢,秋季肺部健康,除了多吃白色食物、勤按穴道保健,還要避吃過於寒涼的瓜類,油炸、辛辣的食物也要少吃,運動方面盡量維持每個星期3次、每次30分鐘,並達心跳每分鐘130下原則,才可趕跑秋咳,身體免疫力提升後也不怕即將到來的冬天。

秋燥傷肺!多吃梨子+穴位按摩

秋燥傷肺!多吃梨子+穴位按摩(組圖)

網路擷圖
秋天是個乾燥的氣候,如果一不小心“秋燥症”就容易找上門。中醫師指出,秋天養生有訣竅,可以多吃一些白色食物,如梨子、百合、銀耳、來滋養肺部,緩解秋燥傷肺,或是平日多按摩三陰交等穴位,對健康都有加分效果。
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表示,立秋以後,天氣漸涼,氣候就變得日趨乾燥,容易罹患“秋燥症”。因此秋季養生上,要掌握“防燥護陰”,也就是注意內守之陰氣,凡起居、精神、飲食、運動等方面調適皆不能離開“養收”的原則。
秋季常用 葯食食物
百合
甘,微寒,入心、肺經,多用於潤肺止咳、寧心安神。因含有澱粉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糖、鈣、磷、鐵及微量的秋水仙素,具有止咳作用,有益肺臟,同時能保養呼吸系統。
銀耳
被譽為“長生不老葯”、“延年益壽品”、“菌中之王”,味甘淡、性平,無毒,入肺、胃、腎經,具生津潤肺、益氣活血、滋陰養胃、補腦強心的作用,適用於肺熱咳嗽、肺燥乾咳、胃腸燥熱、便秘等症。
梨子
梨子自古被尊為“百果之宗”,有潤肺、止咳、消痰、降火等功用。秋燥襲人時,出現口渴、便秘、乾咳等癥狀,或因內熱導致煩渴、咳喘及痰黃等癥狀,可多食梨。
網路擷圖
穴位按摩 舒緩筋骨
1.曲池:肘關節彎曲成直角,在肘橫紋的外側頭凹陷處。
2.合谷:在手大拇指與食指相會凹陷處。
3.足三里:膝蓋靠外側,由膝蓋往下約4根手指的距離。
4.三陰交:在腳踝內的最高點往上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。
功效
清熱瀉火、祛風化濕、調和血氣、補脾健胃,緩解秋燥不適,及增強免疫。
按摩方法
以上每個穴位平均按摩2至3分鐘,1天2次。
養生葯膳 麥糖豆漿
原料
豆漿350㏄、銀耳5公克、麥芽糖5公克。
製作
1.銀耳泡水、去蒂。
2.豆漿煮沸,加入銀耳,加入麥芽糖攪拌煮化,早晚各喝1杯。
功效
麥芽糖潤肺止咳,能補虛乏、益中氣,甘潤益肺,治肺虛咳嗽。
適應症
適用於疲倦乏力、肺虛氣喘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