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名 | 黃耆 網路上的圖片 |
科屬 | 豆科 |
---|
中藥學 | 神農本草經 | 歷代本草匯解 | 本草備要 | 我的觀點 | 他人觀點 |
本品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耆 (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ge.var. mongholicus (Bge.) Hsiao) 或膜莢黃耆 (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ge.) 的根。主產於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。春、秋二季採挖,除去鬚根及根頭,曬乾。生用或蜜炙用。
北耆 (飲片)

北耆 (飲片)
【性味歸經】
甘,微溫。歸脾、肺經。
【功效】
補氣升陽,益衛固表,利水消腫,托瘡生肌。
|
【主治】
- 用於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。
- 用於肺氣虛及表虛自汗,氣虛外感諸證。黃耆能補肺氣、益衛氣,以固表止汗。用治肺氣虛弱,咳喘氣短,常配紫菀、五味子等同用;近年以黃耆為主,配伍百部、地龍等治慢性氣管炎,亦頗有效。治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,且易外感者配白朮、防風同用(如玉屏風散),既可固表以止自汗,又能實衛而御外邪。
- 用於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,小便不利。黃耆能補氣利尿,故能消腫。常與防己、白朮等同用,如防己黃耆湯。現以黃耆為主,配伍補脾腎、利水濕之品,治療慢性腎炎彈腫,尿蛋白長期不消者,亦頗為有效。
【文獻別錄】
- 《本經》:「主癰疽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癩疾,五痔鼠瘻,補虛,小兒百病。」
- 《珍珠囊》:「黃耆甘溫純陽,其用有五:補諸虛不足,一也;益元氣,二也;壯脾胃,三也;去肌熱,四也;排膿止痛,活血生血,內托陰疽,為瘡家聖藥,五也。」
【現代藥理】
主要含有甙類、多糖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。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、利尿、抗衰老、保肝、降壓作用。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蛋白,增強心肌收縮力,還有促雌激素樣作用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。其中膜莢黃耆皂甙甲具有降壓、穩定紅細胞膜、提高血漿組織內c-AMP的含量、增強免疫功能、促進再生肝DNA合成等多種作用。黃耆多糖具有提高小鼠應激能力、增強免疫功能、調節血糖含量、保護心血管系統、加速遭受放射線損傷機體的修復等作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